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我們充滿恐懼與焦慮。在 2016 年出版《Deep Work 深度工作力》的作者 — Cal Newport,他並沒有使用社群媒體的習慣,但是他的讀者們告訴他,他們對工作專注力有興趣之外也對個人生活非常重視,他發現很多讀者花大量時間上網,甚至影響心理健康,所以他決定以局外人的身分深入分析新科技對人們的影響,並把這個概念稱為「數位極簡主義」(Digital Minimalism)和讀者分享如何避免成為新科技的奴隸,專注於更有意識的生活。我將會透過這篇閱讀筆記分享數位斷捨離的實踐,找回屬於自己的時間。
網絡成癮發出的警號!改變不健康的數位生活就要這樣做
自從智能手機問世,我們隨時隨地上網、和朋友聊天、在社群媒體追蹤別人的私生活,無需與人面對面交流也可以保持聯繫,但是到了現在,我們每天查看智慧型手機幾十次、無論吃飯或逛簡街都會拍照並上傳到 Instagram,作者提到「它們日益支配我們的行為和感受,並以某種方式強迫我們過度使用,因此犧牲了我們覺得更有價值的其他活動。」轉變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,因為大型企業看到當中的商機,正如 Netflix 紀錄片《The Social Dilemma》所提及的情況。
「上癮是指一個人持續使用某種物質或從事某種行為的狀況。那種狀況所產生的獎勵效應,形成一種難以抗拒的誘因,使人不顧有害的後果,一再地重複那個行為。」這種上癮現象不止藥物或酒精,同樣適用於科技上,「如果你口袋裡的手機只需要輕輕一點就可以連上臉書,中度的行為上癮會讓你成天都忍不住想要反覆地查看臉書。」關鍵在於,新科技的上癮行為是經過精心設計的,令我們行為上癮的是「間歇的正向強化及追求社會認可的動力。」
在自媒體經營的過程中,我的網絡上癮現象是追求社會認可,貼文是否符合別人的期望、發佈貼文後取得多少個按讚或留言、拍攝的影片有多少人看過。然而,當我在 2020 年末終於意識到這個問題正在影響我的健康,便開始降低發佈貼文的次數與頻率,只要分享自己在意的內容而不是猜測讀者的喜好。
遠離螢幕、參與其他最適活動,用心地過生活
我們每日被大量應用程式佔用時間、注意力,害怕錯過任何一則資訊,甚至太多應用程式和服務導致分心,為了奪回自主權,「一種運用科技的理念,那個理念主張:你把連線的時間放在少數幾個精心挑選的最適活動上,那些活動強力地支持你重視的事物,你也樂於錯過其他的一切活動。」閱讀這本書最令我期待的章節是一套運用科技的理念 — 數位極簡主義。
作者提到「不是所有的數位極簡主義者最終都完全拒用那些常見的工具。」最重要是反問自己,那些工具是否支持你的價值觀的最佳方式。而且提及《湖濱散記》的新經濟理論,把時間和金錢直接掛勾,可以計算我們付出的代價。「我們為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所付出的累積成本,遠遠超過每件小事所帶來的好處。」我為了有意識地選擇想看的資訊,我決定取消所有在 Google Alerts 追蹤的關鍵字,購買商管行銷或文案寫手的書籍反而更有成本效益。
享受獨處思考時光,作者指「獨處是大腦的一種狀態,與周遭的環境無關。因此,他們定義獨處是一種主觀狀態,在那種狀態下,你的大腦不受其他大腦的影響。」但是,並非獨自一個人到遠離塵囂的地方才稱得上獨處,「獨處是指,你對他人創造的資訊毫無反應,專注於你自己的想法與體驗上,無論你身在何處。」這本書提到「把手機留在家裡」的做法,以前我也經歷過。回想起來,那次相約朋友行山,我出門後才發現忘了帶手機,既然已經在車上了就不跑回家拿了。當天我沒有錯過什麼重要資訊,不會低頭滑手機、用雙眼欣賞風景,沒有手機可能有點不方便,但是當天除了沒法拍照之外,沒有其他影響。
「數位斷捨離實驗」的總整理:
- 數位斷捨離/為了「奪回人生的自主權」,開始 30 天更有意識的生活
- 數位斷捨離 DAY 1 至 7/抽離社群媒體重新設定「數位生活」,持續追求理想的簡單生活
- 數位斷捨離 DAY 8 至 21/培養數位極簡生活,不可輕視的智慧型手機上癮
- 數位斷捨離實驗報告!30 天遠離可有可無的科技,不再成為「網絡成癮症候群」的一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