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逢節日,我們總會面對琳瑯滿目的廣告、促銷活動以及堆積如山的禮物清單。這些傳統的節日習慣,雖然帶來一時的歡樂,但往往伴隨着消費壓力和環境負擔。我們能否擺脫被賦予意義的消費模式,以更簡單、更有意義的方式來度過節日?當然可以!以下是一些低物慾的節日選擇,分享如何在禮物交換、聚會和裝飾中實踐低物慾理念,專注於體驗而非消費,用心感受美好時光。

在節日期間減少物質消耗,讓心意超越物質
#1 選擇非物質化的禮物
禮物不一定要是實體的東西,非物質化的選擇往往更能觸動人心。舉例來說,為熱愛烹飪的朋友購買一堂烘焙課程,或者帶父母出國旅行。
- 體驗型禮物:計劃一次特別的旅行、贈送博物館會員資格,或是共同參加興趣班課程,如烹飪、瑜伽或藝術課。
- 時間與陪伴:承諾花一天時間陪伴對方,例如一起行山、參觀展覽或共進晚餐。這些回憶比任何禮物更加珍貴。
- 學習與成長:為對方購買一個線上課程、訂閱學習語言的應用程式,鼓勵並且幫助他們實現目標或培養新技能。
#2 簡約而溫馨的裝飾
節日裝飾不需要過度繁複,用簡單自然的元素就能營造出溫暖氛圍。
舉例來說,在餐桌中央放置鮮紅色植物,加上一些小燭台和手工製作的編織雪花杯墊,就能塑造出簡約又有節日氣息的佈置。
- 迷你聖誕樹:選擇小型聖誕樹,配搭少量裝飾,例如松果、乾燥橙片和簡單的燈串。
- 天然材料:使用自然素材如松枝、木片、麻繩製作裝飾品,不僅對環境友善,也充滿手作的溫度。
- 重複利用:每年使用相同的裝飾品,而不是每年購買新款。
#3 創造新的家庭傳統
傳統不必拘泥於購物和交換昂貴禮物,可以嘗試建立更有意義的新習慣。例如,每年聖誕節前夕,全家一起親手製作甜點送給親朋好友,或者參加社區的節日市集。
- 分享與捐贈:在節日前整理家中的閒置物品,例如把舊玩具或衣服捐贈給需要的人。
- 手作活動:全家一起製作薑餅曲奇或手工裝飾,不僅增添樂趣,也能拉近彼此距離。
- 戶外活動:舉辦家庭露營聚會、參加社區活動或去欣賞戶外節日燈飾,用體驗代替消費。
#4 重視人際連結而非物質交換
節日最重要的是與親朋好友共度時光,而不是埋頭於購買和拆禮物。舉例來說,邀請朋友到家中一起共進晚餐,享受簡單下廚的樂趣,不必花費大量金錢舉辦奢華派對。
- 舉辦節日聚會,事先設定不交換禮物的規則,而是各自帶一道菜色分享。
- 參與社區的慈善活動,包括申請成為義工或探訪安老院舍,用行動傳遞愛心。
#5 節日反思與感恩
在節日期間,我們可以花一些時間進行自我反思和感恩練習。
- 列出今年值得感恩的人事物,並向那些幫助過你的人表達謝意。
- 問問自己:「這個節日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?」專注於內心需求,而非外界期待。
- 用寫信或錄音的方式記錄下自己的反思,把它當作一份送給未來自己的禮物。
可以用心選擇非物質化的禮物、創造新的家庭傳統、重視人際連結,讓每一個節日都充滿愛與溫暖。
實踐低物慾生活的我們,並不意味着放棄節日歡樂,而是以簡單且有意義的方式來慶祝。
不妨試着放慢腳步,用心去享受與親友相處的每一刻。相信你會發現,相比堆滿房間的禮盒,那些真摯情感和共同回憶更加珍貴。
密切留意生活風格媒體『生活的基本』最新實用資訊,每逢星期五 8:00AM 更新。傳遞整理的價值,致力推廣極簡生活,提倡為日常注入美學,與你分享日常生活靈感。
延伸閱讀:
- 新手綠植擺設指南:5 種入門級觀葉植物,創造綠意盎然的綠色生活空間
- 從開鑊到養鑊,鐵鑊的完全活用術:「沒有塗層,不含 PFOA 及 PTFE 等有害物質。」
- Instagram Reels:斷捨離後不再做的 5 件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