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這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五,也是我們「低物慾日常」系列的第二篇。回顧這個月,我最大的收穫莫過於重新整理了書櫃。這看似簡單的任務,卻讓我對知識積累和低物慾生活有了更深的體悟。

彷彿像是重生一樣,感受到書櫃的新陳代謝循環
#早晨,下定決心的時刻
今天醒來時,我發現書本覆蓋了一層薄薄的灰塵,彷彿在提醒我是時候進行一次徹底的書櫃整理。
每個人都有難以放手的事物。對我來說,紙本書是最不容易割捨的存在。在不同的人生階段,透過閱讀吸收不同的新知識,可是,書本並不像其他消耗品那麼短壽。
不管是電子書還是紙本書,只要遇到想看的新書就會買。數量不斷增加,在家中角落逐漸堆積起來。
距離上一次書本斷捨離已經接近三年。我泡了一杯熱茶,站在書櫃前深深吸一口氣。這個任務我已經拖延了很久,因為總覺得「也許以後會用到」或「丟掉太可惜了」。但今天,我決定要堅定地執行知識的斷捨離。
#上午,開始整理的意外發現
我把所有書都拿出來,堆放在餐桌上。
當我看着堆積如山的書本,不禁感到有些震驚。我按照近藤麻理惠的方法,拿起每一本書問問自己:「這本書還能給我帶來價值嗎?感到怦然心動嗎?」
原來,很多書我已經很久沒翻閱過。有些看到一半,卻因為價值觀差距太大而無法繼續閱讀的書本也不少。這個發現讓我意識到,過去的我常常用購書來滿足求知慾,然而,吸收知識後就該放手。
#中午,整理過程中的反思
整理到一半時,我決定休息一下,簡單地製作了一份輕食三文治作為午餐。
坐在餐桌前,望着那些被分類的書籍,我開始思考:
- 「為什麼我不再翻看這些書本?」
- 「保留這麼多書本的意義是什麼?」
- 「對於現在的我來說,那麼書本能夠發揮其價值?」
閱讀是為了學習新事物,即使不再擁有實體書本,知識並不會拋諸腦後。我想起曾經讀過的一句話:「知識的價值不在於擁有多少,而在於如何運用。」這句話在此刻顯得格外有意義。
#下午,作出適當的選擇
下午繼續整理,我按照以下標準來決定每本書的去留:
- 「過去一年有沒有翻閱過?」
- 「內容是否仍然對我的生活有所幫助,能夠發揮其價值?」
- 「是否有電子版可以替代?」
- 「是否真的會再次閱讀,而不僅僅是為了收藏?」
最終,我整理出了三類書:
- 保留:真正喜愛且經常閱讀的。
- 捐贈:狀況良好但不再需要的。
- 回收:已經過時或損壞的。
看着逐漸減少的書籍,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。面對那些決定放手的書本,像是卸下重擔的同時,也為新知識騰出更多空間。
到了傍晚時分,我終於完成整理。
現在的書櫃看起來井然有序,每本書都有自己的位置。更重要的是,留下的每一本都是我真正需要和珍惜的。不僅僅是清理物品,更是梳理內心。
我發現,當我們減少對書籍數量的執着時,反而能更好地消化和應用已有的知識。
我深刻體會到,擁有更少的書反而能帶來更專注的學習,以及更深入的思考。受到這次書櫃整理的啟發,我決定在每季度進行一次書籍檢視,及時整理不再需要的書籍。
希望我的分享能給你一些啟發。或許你也可以試試整理自己的書櫃,或是重新審視自己的閱讀習慣。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,當我們放下一些不必要的書籍時,學習反而變得更加高效和有意義。
期待下個月與你分享更多低物慾日常。
密切留意生活風格媒體『生活的基本』最新實用資訊,每逢星期五 8:00AM 更新。傳遞整理的價值,致力推廣極簡生活,提倡為日常注入美學,與你分享日常生活靈感。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