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飢餓信號》這一個書名,異常地吸引我的目光,我不禁在想「為什麼會感到肚餓呢?」如果想吃零食或宵夜,可以反抗這個生理現象嗎?Michael Macht 是一名心理治療師,位於德國,以科學與心理學的角度探討飢餓的訊號,非常有說服力。剛才提到的一連串問題,我希望在這本書內找到答案,你也有相同的想法嗎?
綜合實驗與研究報告的懶人包,尋找引發飢餓感的來源
飢餓感是飲食的起點,對心理與生理造成的影響
控制食量、情緒反應,到底我們進食時如何感受到滿足?情緒如何影響我們的飲食行為?在閱讀過程中,我發現 Michael Macht 對飲食行為有着相似的疑問,好奇心成為探討科學的契機,雖然飢餓這個主題算不上很有趣,卻是不可不知的生活知識。他也提到飲食行為的改變,導致體重失控,原因是當事人感受到壓力時,進食是唯一的避風港引致過度肥胖。
飲食習慣與情感分析:
- 情緒性的壓力,導致飲食行為的改變
- 克服肥胖症與飲食障礙問題
- 腫瘤影響大腦功能,有機會產生異常飲食行為
醫生的建議,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:
- 及早為學童宣揚健康飲食
- 罹患糖尿病,需要制訂減肥計劃
其中提到一項研究,早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,美國政府聘請一位專家對飢餓反應進行研究,邀請一班男性參與實驗,部份人只能獲得平常食量的一半長達 6 個月。在正式閱讀這本書之前,我在目錄看到這一個章節,發現飢餓讓人滿腦子只想着飲食,經常瀏覽有關食物的書籍或電影分散注意力,對日常生活感到絕望,甚至失去對性的渴望。「在體重正常的人體裡,其實儲存了足以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存活數週的能量。」雖然持續飢餓讓我們飽受折磨,仍然可以活下去。「在短短幾小時不進食後,我們的心率、血壓、體溫與基礎代謝率就會下降。大多數器官系統的活動會減少,藉以節省能量。」那麼,我們應該相隔多久進食一次呢?
持續飢餓的生理反應:
- 精神及情緒影響 — 疲倦、易怒、緊張、沮喪、沒精打彩、缺乏專注力
- 身體機能 — 肌肉酸痛、頭痛、頭暈、發冷、嚴重掉髮
看似基本的生理需求,也許是我們的情緒正在掌控食慾
為了研究飢餓感,過去做了很多實驗取得新發現:
- 氣球實驗:人們飢餓時不僅胃部磨擦咕嚕作響,還會感到胸悶、頭痛或雙手變冷
- 血糖水平: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,讓實驗老鼠產生飢餓感,並調整食物的攝取量
- 神經傳導物質:超過 30 種影響飲食行為的神經傳導物質,抑制或增加攝取食物量
- 大腦中的下視丘:血液中的胰島素與瘦素濃度低,攝取食物意欲高,反之亦然
- 內環境:身體視乎情況作出調整,維持能量攝取與消耗的平衡,驅使人們進食
- 禁食:相比厭食症患者,禁食的人會逐漸無法感受飢餓感,產生認知失調
- 餵狗:每次讓小狗進食時,都會搖擺鈴鐺,讓小狗將食物與鈴聲連結在一起
人類對食物的渴求,其實是基本的生理需求:
- 內在 — 處理身體內部變化,包括血液中的營養物質濃度、腸胃系統變化⋯等等
- 外在 — 觀察外界的食物存在位置,內在與外在的影響互相連結,非常複雜
然而,Michael Macht 提出了很多真人真事的案例,指出人們身體缺乏某一種元素,身體自然會對某一類食物特別渴求,即是人類有着先天的感受力,自然而然攝與所有必須的營養成份,但是仍然有機會出現例外的情況。
至少,需要該食物與獨特味道互相連結時,讓人們逐步學習起來,當人們缺乏某一種營養時才會想起該食物,並且引起食慾,味道的好與壞也會影響到人們的思想,對特定的食物產生偏好。相反地,如果進食時產生噁心的反應,接下來會抗拒該食物而且持續一段時間,所以情感主宰着飢餓的信號。當他提到情緒或許主導食慾,即是「所有的這些情感狀態都有目的,它們也都可以改變我們的飲食行為。」卻並非單一情緒或客觀分析這回事,就像電影《Inside Out》的情節般,甚至因為「悲傷的心情降低了可口的感覺與進食的樂趣。」
情緒的定義:
- 正面情緒 — 好奇、開心、驕傲、高興、有趣、滿足、喜歡、讚嘆、輕鬆、同情
- 負面情緒 — 憤怒、憎恨、鄙視、噁心、恐懼、失望、羞愧、後悔、罪惡、悲傷
情感的 3 大分類:
- 基本的情感:
- 個人情感 — 恐懼、憤怒、悲傷、高興
- 日常飲食 — 感到噁心,包括味覺、視覺、社會與道德價值
- 與他人有關的情感:嫉妒、罪惡、羞愧
- 其他:藉由聽覺或視覺等體驗,情緒在難以察覺的情況下出現
由思考、想像、記憶等方法觸發情緒波動:
- 事情對自身構成威脅會產生負面情緒
- 當事情有利於自己則產生正面情緒
情緒如何影響到日常生活:
- 「恐懼有助於應對危險」
- 「憤怒有助於維護利益」
- 「悲傷有助於重獲新生」
甜點的力量!深入研究朱古力對飲食行為的影響
除了飢餓感的實驗、情感如何影響飲食行為,Michael Macht 也探討朱古力對飲食的影響。「因為只要食物是甜的,就算是沒有熱量的食物,同樣也能減輕壓力反應。」這個主題也回應了文章開頭的提問,要是想吃零食,我們可以抵抗這個想法嗎?「當我們吃到從前吃過的某些食物時,甚或當我們單單只是想像從前吃過的某些食物時,這些記憶的痕跡就會重新浮現。」而且,很多人會藉由高熱量的飲食來舒解壓力,例如薯條和披薩,因為這些食物含有大量能量,也能改善心情。
朱古力的製作方法:
- 製作過程:把可可粉、可可脂、糖和牛奶加入專用機器內攪拌
- 需時:只需 24 小時即可
這些類似大麻的成份可以舒緩情緒,讓朱古力相當受歡迎:
- 生物胺(phenethylamine)
- 酪胺(tyramine)
- 5-羥色胺(serotonin)
- 胺基酸(tryptopha)
- 花生四烯乙醇胺(anandamide)
更重要的是朱古力含有以下 2 個成份,可說是精神興奮劑:
- 咖啡因(caffeine)
- 可可鹼(theobromine)
含有糖、蜂蜜、榛果、杏仁、芝麻及開心果的食物也有舒緩作用:
- 花生糖、杏仁糕、西班牙的杜隆糖、土耳其的哈爾瓦酥糖⋯等等
情緒與飲食行為的因果關係,情感飲食者的典型特徵
除此之外,當兒童在年幼時期學習到進食可以緩解壓力,或是無法從母親獲得關愛或身體接觸,卻從食物中得到救贖,這些兒童成長後會傾向變得肥胖,即使不感到飢餓,也會進食。「在厭食症與暴食症的整個過程中,情緒扮演著關鍵性的重要角色。」其實應該在真正感受到飢餓才進食,觀察與感受飲食的情感與衝動。如果因為壓力過大而暴飲暴食,也應解決當中的困難,才能改善不良的飲食行為。
另一方面,容易體重過重的成因包括先天遺傳因素、新陳代謝率低、睡眠不足、缺乏運動、服用處方藥物的副作用,例如抗抑鬱藥。
緩解壓力的學習過程:
- 替代行為:因為壓力過大而不斷進食,這種情況稱為替代行為(displacement activity)
- 壓力飲食者:由年幼時期開始被人用食物來安撫,對飲食行為帶來嚴重影響
身體質量指數(BMI):
- 「根據科學家們的共識,身體質量指數若在二十五至三十之間就算體重過重,如果達到三十以上就算肥胖。一個身高一八〇公分的人,他的體重必須超過八十公斤,才能被歸類為體重過重,如果他的體重將近一百公斤,那麼他就會達到肥胖的界限。」
- 「肥胖還會提高罹患一連串疾病的風險,像是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、血管收縮、動脈硬化、中風、癌症與糖尿病等等。」
暴食症和壓食症的特徵:
- 暴食症:患有暴食症的人不斷經歷禁食、進食、嘔吐的循環
- 厭食症:嚴重挨餓、拒絕進食,即使吞下食物也會嘔吐出來,甚至瀕臨死亡
- 共同的典型特徵:對自己不滿,每一次暴飲暴食後催吐,形成惡性循環
改善飲食行為,並且需要你付諸行動:
- 注意你的飲食情感:飢餓感、飽足感,感受當中的情緒
- 但是不要隨之起舞:感受到飢餓才進食,避免以飲食作為宣洩壓力的渠道
- 學習應對情緒的新方法:不要逃避情緒,要克服和面對它們
總括而言,這本書以過去的研究為基礎,分享有關於飢餓感的不同實驗,充滿有價值的知識。Michael Macht 是心理治療師,這本書是他的博士論文寫作,字裡行間也會談及臨床實例、自身經驗,以心理治療的角度分析暴食症和厭食症的特徵,以及應該接受怎樣的治療等等。整體來說,書中內容包含大量學者研究與實驗結果,當然也在書內列出所有參考資料,可見 Michael Macht 閱讀過相當多的書籍、論文和研究報告,讓讀者透過這本書短時間內閱讀大量有用資訊。
更多閱讀筆記:basicand.com/book-revie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