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會透過購物減壓嗎?衝動消費買了不必要的東西?即使購物時短暫地感到快樂,卻讓不必要的物件在家中堆積如山,無法輕易找到需要的東西,經歷一場大型斷捨離後,不久之後再次混亂。是時候重新審視每一個購物慾望,嘗試 Low Buy Challenge 轉換你的消費習慣。
減物生活、極簡主義,創造更有餘裕的生活空間
學習更有意識的消費,只購買真正需要的東西
Cait Fanders 在她的著作《不消費的一年》提出訂立消費限制,設定個人化的時限及規則,排除日常消耗品,所有列在清單上的東西都不能買,或只能以「1 in 1 out」的方式汰換,可以把花費最多的東西寫在清單上。舉例來說,我經常購買化妝品,但是根本用不完,我的消費限制便可以設定 1 年內不買新的化妝品,或是 6 個月內只能買三件化妝品。另一方面,每次購物前準備清單,進入商店後只能購買清單上的東西。除此之外,也可以等待一段時間後才購買,給予自己冷靜期,仔細思考是否真的有需要避免衝動購買。如果是網購的話,把東西放進購物車或願望清單內一段時間後依然有需要再買,不要被限時優惠和折扣而限制自己的消費方式。
早前在另一篇文章提及購物前應該思考的 6 個問題,可以先問問自己:
- 「你真的有需要嗎?」
- 「能分辨想要與需要的差別?」
- 「家裏有沒有代替品?」
- 「人有我有?」
- 「能否與現有物品達到統一效果?」
- 「雖然東西已壞掉,但沒有它也ok?」
延伸閱讀:
想要過精準購買的生活,你必須釐清的關鍵因素
「需要」還是「想要」?每一次消費只購買有需要的東西。有這兩個方法幫助你建立極簡消費模式,即是「列出購物清單」和「設立購物的冷靜期」。要是你想要的商品其實不急於擁有,不妨把商品保留在購物車不結帳,過了一段時間後仍然需要才購買。學習有意識地消費,以下有 2 個重點需要注意:
- 每一次消費前列出購物清單
- 設立購物的冷靜期
除了精準購買外,實踐「斷、捨、離」也是相當重要。在斷捨離的過程中慢慢調整心態,物品數量不必限制指定數量,可以舒適自在的空間為目標,逐步創造更有餘裕的空間。當大量不必要的東西送出家門後,才開始為物品規劃收納方式,否則在剛開始便買入過多收納容器,尺寸或數量不符合實際使用情況反而造成浪費。最重要的是,首先進行斷捨離,為物品減量然後才整理收納。
至於整理收納方面,分為「看得見的收納」和「看不見的收納」,這是山下英子在著作內提倡的斷捨離法則。看得見的收納指開放式展示空間,精挑細選用於展示的物品,可以的話只佔整理空間的 10%,收納箱的顏色挑選實色更佳,隱藏內容物的雜亂感。至於看不見的收納指隱藏式收納空間,利用收納箱把物品分門別類,使用透明材質令收納方式更直觀,減少因為忘記擁有的東西而重複購買。相比使用蓋子堆疊的收納箱,抽屜式的收納櫃會比較百搭,即使堆疊放置也可以輕鬆拿取最底層箱子內的物品,以免把物品翻來覆去浪費大量時間卻找不到東西。可堆疊的抽屜式收納櫃可自由組合,在不同的需求下重新規劃空間,方便重複使用。
在社群媒體上公開你的 Low Buy Challenge,是讓你更有推動力的方法之一。在過程中,可以調整你的消費限制清單,對於你在意的項目不妨加加減減,找出更適合的方法。甚至在每月回顧分享你的近期愛用品,因為是你深思熟慮才購買的產品,逐步接近你所嚮往的極簡消費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