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有了人工智慧就不需要設計了嗎?」在目錄看到這一句後,便立即到 Rakuten Kobo 網站購入這本書並在 Kobo Books 應用程式閱讀,發覺在物質過剩的生活中,我們擁有很多方便生活的事物,企業品牌為消費者創造使用需求。知名的日本創意總監水野學,指導熊本縣吉祥物熊本熊、ANA 和 UNIQLO,亦是 Good Design Company 的負責人,傳遞「透過設計讓世界更美好」的價值。《價值,從視野開始》是水野學和山口周的對談,從字裡行間感受「決定末來」的新興法則。
消費者的基本的需求,賦予產品意義的新形式
購買產品和服務是解決問題、方便生活,但是市場上以實用為前題的商品已經飽和,如何為消費者提供「有意義的價值」是今後的重要關鍵。馬斯洛提出的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,包括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是物理上的需求,然後社會需求、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是精神上的需求。相比之下,生產有意義的產品需要創新思維,否則只能在發展中國家重覆現有的科技和技術。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我們反思,目前取得想要的東西過於方便,可能以往感到「不方便」的事物更具價值。
另一方面,創新的思維或許是誤打誤撞之下發生,例如「Google」是錯誤拼寫而衍生出來,原本是「想用數字 1 後面跟著 100 個零的『googol』當作網域名稱」可是不小心拼成 Google 便將錯就錯,類似的造字方法現今也很常見。
每當閱讀以對談為主的書籍,很多時候內容漸漸離題,對我來說會產生讀不下去的感覺,但是這本書的對談相當精彩,圍繞着與設計的相關知識,也有和我相似的看法。「設計時如果沒有設定主題框架,就會無止盡地延伸,所以我藉著徹底研究主題,並以研究發表的方式來達到理想的設計。」大概對談的內容也是在主題框架下,才可以避免偏離主題的情況。
創造實用的產品已經過時了!探討「物質需求」與「精神需求」
「由豐富知識形塑而成的品味;我的解釋是提升藝術美感、直覺與品質」與其不斷重複製造實用的物件,不如為消費者帶來新的價值,從產品和服務獲得體驗。作者以腕錶作為例子,分別講便宜耐用的 G-Shock,與昂貴而且自己上發條的 Patek Philippe 作比較,前者外型與機能兼具,後者更高水準的機械工藝,是追求文化的選擇。雖然兩者有相同的基本功能,卻有不一樣的意義。
在書中也會看到有趣的景象,就是日本人習慣贊同或附和對方的話,最常見旳是「確實如此」這一句,如果同意對方會說出「我非常認同」這類說話。相比之下,沉默或反駁具有負面含意。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對產品設計、汽車和科技相當熟悉,容易與別人打開話題,而且以山澗下游的石頭比喻磨掉稜角的處事方式,由此可見,很大機會作者對爬山等戶外活動相當感興趣。
無與倫比的社群行銷,打入小眾市場的 BALMUDA
說到 BALMUDA 的產品,我們家裏有空氣清新機和風扇,全白極簡設計非常吸引。在 BALMUDA 所有系列當中以烤麵包機最廣為人知,「透過社群網站的力量將產品送到小眾手上」是他們的策略,以全球化的規模來說,他們的潛在消費者並不少。
作者提到,企業內部不擅長自行判斷,需要外判的創意線監和廣告代理協助,負責創意設計、建立品牌形象的工作,尤其在日本企業的文化,互相察言觀色擅自決定。
因為我也有使用 BALMUDA 的產品,在目錄看到這個章節以的「另類實例」作為標題介紹這個品牌相當期待,可是實際閱讀後卻發現篇幅很短。在 Kobo Books 應用程式閱讀時,我習慣用黃色 highlight 重要的部份,這個章節比較深刻的內容是「別家公司的產品只要花兩千日圓就能買到,BALMUDA 卻推出要價兩萬日圓的烤麵包機,甚至讓營業額在十年內成長 1000%。」
品牌故事很重要,建立核心客群的基本條件
企業建立自家品牌時,目標客群是重要的一項,作者指出把目標客群訂在 25 至 35 歲過於籠統,因為同年齡層的女性當中,有不同嗜好的、不同性格的,仔細分類會發現有很多類型。舉例來說,湯品專門店「Soup Stock Tokyo」以人物細節設定講述創業歷程,透過故事與人分享打破舊有概念的世界觀。而作者提倡的做法是「設想目標客群會閱讀什麼樣的雜誌」是有效的方式,把目標客群的範圍收窄塑造消費者的個性人設,建立核心客群的形象。
「任何產品都要像說故事一樣為它們塑造一個世界。」
生產商品後,利用廣告把商品推廣給消費者,必定運用廣告策略,根據作者的說法:「原以為與自己毫無關連的產品及服務,透過廣告與自己拉上關係。因為這是改變原有的意義,所以我覺得廣告的最終目的就是創造意義。」在社群媒體投放廣告的手法很多,除了推廣自己的貼文外,也可以與 KOL 合作推廣產品,而且多嘗試與不同的 KOL 或 Micro-influencer 可以擴充自己的潛在消費群。但是,現今世代的資訊氾濫,要取得消費者的注意力變得相當困難,「所有人都習慣在腦內排除對自己毫無用處的資訊。」即使對廣告內容有印象,卻想不起品牌名字的情況很普遍。
順帶一提,閱讀電子書可以利用搜尋功能尋找內容,在閱讀這本時經常看到作者們在笑,所以靈機一觸,搜尋了「(笑)」便發現這個字出現了 153 次,另外「(爆笑)」出現了 2 次。這是閱讀紙本書不會注意的地方,或者說,平常不會花時間去點算數量吧(笑)。話說回來,剛剛在文中提到他們經常認同對方的說話,說出「確實如此」有 14 次,相比之下原來笑聲更多。
在這本書中提及很多品牌,包括他們的商標設計、經營策略、廣告宣傳,可是沒有用圖片交代他們正在討論的案例,例如中川政七商店這個百年工藝品牌如何重新設計,在網上搜尋卻沒有很多文章講述這回事。就像看着一部只有 a-roll 的影片,沒有 b-roll 的襯托。
話雖如此,在誤打誤撞之下找到《讓日本工藝走入下一個百年的設計經營術》這本書,有機會更深入了探討這一間日本百年老店的經營秘訣。
作者提到「日本將棋棋士羽生善治先生曾說過,所謂才華,就是『堅持下去』。」看到這一句說話,回想起自媒體經營就是堅持自己想做的事。「因為喜歡才能長久堅持下去吧。」另外,有關自我成長和學習的思維,我也很認同這一段說話:「我們能不能增加自己的知識量,取決於平時看過多少電影、走過多少街道、讀過多少書籍、接觸過多少藝術。」
朝向文化的未來,由另一個角度思考世界觀
建立品牌的世界觀,最重要的是設計品牌個性,根據作者的看法「我與大多數客戶都是簽訂全年契約,可以花時間慢慢建立品牌。」我非常同意,因為全面規劃企業宣傳策劃更完善,他又指「我會先詢問對方的經營狀態,鉅細靡遺了解一切,包括從事哪一種事業、進展順利與不順的事業項目的所有數字及利潤變化趨勢、需花多少預算可以改善、公司內部的資源等等。」而且,為了建立品牌的定位需要明確的目標客群,如果市場範圍變小,很多日本企業都會感到害怕,結果成為規模大卻相當保守的企業。在充斥着競爭對手太多的市場,要突圍而出的方法是「提供故事及場景」,創造品牌可以帶給消費者的價值,才可以在目標客群收窄、顧客減少的情況下保持營業額。
作者對「創意總監」一職的標準很高,他認為「創意總監不但能創造品牌的世界觀,世能同時顧及經營與商務。這樣的人可以一邊觀察創意與設計的細節,一邊勾勒企業與品牌的願景。」
賈伯斯是作者心目中的創意總監,感到賈伯斯非常有設計師的眼光。如果 IT 人員與設計師的職責完全分開、沒有溝通,也許想不出「未來的手機如果是這樣該多好的遠大願景,電信公司依然只做電信公司的事,製造商只在既有的框架裡增加新功能,設計師也只有負責外觀的設計。」還有一點,作者提到最成功的合作案是取得客戶信任,放手給他發揮,接受他所設計的完整世界觀而且最終結果不錯。
前面提到作者們的笑聲,以及這本書的對談形式,大概聯想到他們是把面對面的談話轉化成文字,再整合成這本書,在書中看到山口周說到:「讀了水野先生的著作後我也有同樣的想法,現在有機會面對面交流,讓我再次體認到設計實際上也融合了公司的思想與戰略。」由此可見,我所想的方向是正確的,同時感受到作者們的對談充滿歡樂。
到了尾聲,對「有了人工智慧就不需要設計了嗎?」的疑問終於得到解答,人工智慧的技術更發達的話,作者提到「設計師會是最快消失的職業。因為設計是知識與知識的結合,像 Lancers 這類媒合平台想必會愈來愈多,自動化設計應用程式也許會在未來成為主流吧。」作者又指「設計的前端部份,也就是決定針對某部份創造世界觀的流程,對人工智慧來說或許還很難。我覺得這就是我繼續堅持下去的意義。」我認為大部份的職業在將來也會被淘汰,但是仍然會出現新的可能性。
最後,作者講述馬斯洛在晚年提到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的第五階段,即是自我實現需求之後,還有更高層次的「自我超越需求」一項,亦稱為「社群發展需求」,但是這項需求不需要別人的認同或讚美,只要專注於自己想要實現的目標,期待自己的價值對整個社群有幫助。在現今世代擁有過剩的物質,內心卻仍然感到空虛,需要可以改變這個情況的轉捩點,也是作者一直強調追求有意義的產品、創造新設計思維有相同的期望。
更多閱讀筆記:basicand.com/book-revie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