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:2022.03.08
透過智慧型手機接觸大量資訊原來也是輸入?但是,每日輸入量再多卻沒有留下記憶、沒有重視輸入品質、利用輸出提升自我成長,再多輸入或許只是浪費時間。《最高學習法:激發最大學習效率的輸入大全》(INPUT)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精神科醫師,持續多年在每一日發佈電子報和社群媒體貼文,每日電話使用時間卻只有 30 分鐘以下。而這篇文章介紹的書籍是續集,作者在 2018 年出版《最高學以致用法: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》(OUTPUT)後成為暢銷書,至今銷售額超過 60 萬,我也是在誠品書店暢銷榜上發現這兩本書。
受到這本書啟發,決定在我的個人年度目標新增一項:每個月閱讀 3 本書 + 輸出。我平常有閱讀目錄的習慣,開始閱讀這本的內容前便訂立新目標。與「#閱讀一本好書」系列文章目的相似,但是,無論閱讀數量或品質都沒有明確方向,訂立新目標後會嘗試撰寫更多閱讀心得,為期 2 個月的實驗性計劃展開新階段。
閱讀、聆聽、觀察,將輸入效率提升 30 倍
輸入 vs. 輸出,學會正確地將資訊輸入大腦
閱讀書籍、瀏覽網頁、查看電郵,獲取資訊的方法都是輸入;向別人口述、撰寫部落格、邊聽邊寫筆記,用其他人容易明白內容的方式來表達都屬於輸出。輸入的基本法則是讀、聽、看,非常專注地閱讀資訊,能夠深入討論的情況去思考內容,在腦海裏留下深刻記憶才是正確輸入。舉例來說,以「#閱讀一本好書」系列文章的情況,最初我的目標是閱讀所有買回來的書,但是一直沒有明確方向和時限,輸入的效率非常低,由開始至今 2 個月卻只有 3 篇文章。所以運用作者提倡的輸入基本法則,把「輸入」和「目標設定」同時進行,希望更有效率地達成目標,目的是更集中自己需要的書本知識。但過往的閱讀心得或許不會重新撰寫,視乎書籍值不值得重新閱讀,就像作者所說可以拒絕接收不必要的資訊。
「將情報放入(IN)並且置於(PUT)大腦中,才算是真正的 PUT。」
我非常欣賞作者的細節是:向讀者提出問題後,立即回覆答案。舉例來說,作者提出:「以輸入而言,『量』和『質』哪一個重要呢?」然後隨即回答:「答案是『質』。」而且重視輸入品質才能達到自我成長。
輸入和輸出是一體兩面,「有意識地同時做到輸入和輸出,而不是只專注在單方面。」正好反映我的不同時期的閱讀心得文章,初期的閱讀筆記是看完一本書再撰寫心得,直至閱讀一本好書系列是邊看邊寫心得,而且在閱讀《子彈筆記思考整理術》時,更在閱讀過程嘗試行動,製作屬於自己的數位化子彈筆記,事實證明輸入和輸出一起進行可以加深記憶、提升專注力。
在如何收集必要的情報章節裏,作者提出:列舉 3 項你喜歡和感興趣的事物。對我來說,我的嗜好是整理收納、烘焙、縫紉,縫紉方面還包括刺繡和鉤織,因為這些手作範疇可以相輔相成,製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。啊,還有設計是相對的專業工作範疇,雖然沒有列入興趣類,但是當初是因為對設計與藝術感興趣才投身這行業。以上提及的興趣是我逛書店時會留意的主題,尤其近年熱衷於在家烘焙,漸漸收集了各種西式食譜。作者以「打開喜好和興趣的天線」作為比喻,讓我更容易明白什麼對於我是必要的情報。
閱讀後搭配輸出,才能確實學會書中內容
在這篇文章的前言,提到在 2021 年的目標新增:每個月閱讀 3 本書 + 輸出,是受到作者的啟發,閱讀一本書後在部落格分享閱讀心得也是輸出的一種。就像現在把《最高學習法》學到的知識與每一位分享,寫下閱讀心得,還有把「專注地閱讀 + 輸出」加入待辦事項。而且在 Instagram 限動分享看書的過程,把我所訂立的目標公開,然後得到讀者回饋和查詢,讓我在學習之中與每一位共同成長。
為了有效率地閱讀,作者提出可以在目錄挑選感興趣的章節來閱讀,或整本書利用 10 至 15 分鐘快速閱讀,掌握書本結構和大概內容。雖然我有開始閱讀前查看目錄的習慣,讓我發現「一個月閱讀 3 本書 + 輸出」的有趣實驗,可是正常來說我是由第一頁開始閱讀直至最後一頁,或許我可以嘗試更多這樣的閱讀體驗。
紙本書和電子書各有利弊,雖然早於半年前在文章中提及對電子書的興趣(2021 年 1 月),前因後果可以瀏覽另一篇文章,但我一直沒有購買電子閱讀器,在這本書中作者客觀分析紙本書和電子書的適合對象,讓我更清晰知道自己的需求。首先,紙本書的好處是刺激五感、有助記憶;電子書的好處則是方便攜帶、不佔空間,「如果是每個月只讀幾本書的人,無庸置疑地選擇『紙本書』就對了。」再加上我的選書主題,我並沒有購買電子閱讀器的需要。
延伸閱讀:
非語言學習,聆聽是閱讀的下一階段
作者提及在講座或演講如何提升專注力,選擇座位就可以帶來改變,因為坐在最前排會有緊張感,令記憶和注意力上升。雖然我的個人習慣並不會坐在第一排,但也不會坐在最後一排,可是今後或許可以嘗試新事物。透過視覺訊息和聽覺訊息刺激感受,對內容的記憶更加深刻。而且作者提及參與講座的時,筆記應該如何寫什麼、寫多少都有獨特的見解。
還有一件事,當我在寫子彈筆記時也思考過:打字和手寫的差別,一般來說手寫字更有溫度,而且把一字一句寫出來會加深記憶,可是使用適合的輸入法也可以增強記憶,例如倉頡輸入法。所以對我來說,閱讀後把感想用打字的方法表達,折碼的過程中我需要把單字的每一筆拆解,所以打字的時候在腦海裏浮現之外,打出來再用視覺重溫一次。與以前我使用速成輸入法的情況非常不同,還在用速成打字的日子,因為不用回想起單字的中間部份,結果經常執筆忘字。反過來說,要是我忘了該字的筆劃,便無法打出該字。
透過非語言訊息,觀察更多有用的情報
從面對面的交流可以得到非語言情報,例如對方的表情、衣着、動作,都可以仔細觀察知道對方在想什麼。作者身為精神科醫師,無論對患者還是朋友,都有非常細膩入微的觀察力,舉例來說:「每次問患者『要不要開抗抑鬱藥給你?』,一定會觀察患者的的表情有什麼變化。」透過患者的表情知道對方是否抗拒藥物。
「兩週內輸出三次以上,可以使大腦更容易留下長期記憶。」這也是我持續使用子彈筆記的原因,把新知識不斷運用。
網絡、學習、應用,短時間激發潛能的學習法
知識和資訊的分別,何謂有價值的內容
作者提出如果閱讀一年前的內容,至今仍然有用便是知識,如果派不上用場只是過時的資訊,「從網絡和報紙看到的,大多是『資訊』。從書本和人身上得到的是,大部分是『知識』。」書本斷捨離對我來說是最難的一項,所以到現在仍然進行中,如果只保留真正有用的書本,判斷是知識還是資訊是最重要的步驟。「資訊只要擁有『當下』可以消化、需要的數量就足夠了。」
在這本書中發現特別的搜尋技巧:搜尋指令。除了重點關鍵字外,次要關鍵字可以加「OR」在中間,例如「輸出 研習會 OR 講座」,搜尋結果便會列出有關輸出研習會或講座的內容,無需個別搜尋。還有「-」的指令可以排除特定的字眼,雖然簡單但可以將搜尋功能發揮到極致。
開始數位極簡後,有意識地控制使用時間,由最初每日使用 3 至 5 小時,到現在使用降至 39 分鐘,透過作者以精神科醫師角度的分析,我才明白減少使用社群媒體的好處。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想看的內容,而不是漫無目的地使用。一定要好好控控制使用時間,才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。作者還介紹減少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秘訣:關閉通知功能、別把手機帶到房間、善用對抗依賴症的應用程式、不隨身攜帶充電器和行動電源、調整費率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