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:2022.11.30
在這個網絡時代,社群媒體就像社會的縮影,很多人選擇躲在鍵盤背後對別人指指點點。可是,凡事都有一體兩面,我們的確無法滿足所有人,既然明白這件事,你為何要一直討好對你不滿的人呢?為什麼要介意他或她的評價?也許對方為了捍衛自己的利益、不擇手段,所以你不要輕易被他們貶低你的價值,把時間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,專注於自己的生活才更有意義。
即使心情受困擾,也不要後悔自己的每一個決定
100 個人、100 種不同的聲音,你不用在意別人的說話
斷捨離就是斷絕多餘的事情,專注於自己的生活才有意義,即使不認同也要接受不同的想法。對一個素未謀面的人,你不必那麼在意,與其花時間講道理,倒不如花時間在真心喜歡你的人。不必面面俱圓受眾人歡迎,最重要是基本的待人接物態度。
真正理解你和明白你的人,無需作出過多解釋也會明白你的想法。與其花時間在無謂事情,倒不如用心學習新事物,學到的都是屬於自己,別人搶也搶不走。有用的建議經過消化和吸收,讓自己不斷進步和學習新事物。無需向別人證明自我價值,不用為了獲得認同而做自己不喜歡的事。真正樂於其中,便會遇到相同理念、志同道合的人。放下過去的傷心回憶,花時間在真心喜歡你的人,對過去的事學會釋懷。
舉例來說,我曾經建立 YouTube 頻道分享極簡生活,有很多人留言給我:
- 「物品應該更少吧?」
- 「這樣不極簡,我的物品比你更少!」
- 「生活很悶。」
- 「有錢人才可以這樣生活吧。」
當然上述的留言只佔很少部份,更多的是鼓勵和支持的說話。
換着是你,被陌生人說東說西,你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?
- 反抗:怎麼可以將我標籤不極簡,我不是!
- 解釋:極簡生活每個人都不盡相同
- 一笑置之:看過就算了,不需要向別人解釋太多
再回想起來剛剛的言論,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:
- 你不會知道他們用什麼心態去批評你
- 每個人都有情緒,但不一定要表露出來
- 冷靜下來,做好自己的本份,對自己好好交代就足夠了
面對批評,總會嘗試解釋令對方明白,花盡氣力卻令自己心靈受傷害,說到底只是彼此價值觀相差太遠。每個人的極簡生活都不一樣,保留下來的物品是最適合當下的自己,用心過好每一瞬間,不必執着於他人的看法。按自己的需要,以最方便自己的整理方式排列物品。
你的時間有限,不要浪費時間在別人的生命裡。
賈伯斯
面對網絡欺凌、負面傳言,其實不需要所有人認同自己
寫到這裏,稍微分享我被網絡欺凌的事件。
特別聲明:以下言論內容以真實事實為基礎,不存在誹謗或冒犯的想法,請不要對號入座。另外,為保護當事人的私隱,不會公開任何人的姓名、社群媒體帳號與其他相關個人資料,對話用字都有稍作修飾。
2020 年 2 月初,我在 Instagram 和個人網站分享自己的極簡生活,自此,對方經常分別使用公司帳號和分身帳號與我聯繫,不斷對我情緒勒索:
- 加害者:整理收納師及導師(對方)
- 受害者:自媒體創作者(我)
- 兩方關係:沒有利益關係,在現實生活不認識的陌生人
- 網絡欺凌行為:蓄意抹黑、惡意攻擊、情緒勒索
- 事件發生日期:2020 年 2 月~2021 年 7 月
在沒有任何利益衝突的前提下,蓄意抹黑、無理指控、惡意攻擊,向其他分享簡單生活的整理收納師散播負面謠傳、假裝自己受害者,令我感到非常無奈。
對方曾經對我說過句話,面對這句沒頭沒尾的懷疑,感到莫名其妙:
- 「你是不是向我挑釁!」
詢問有關網頁製作的問題,我也無法得知對方的目的:
- 「你做了這個 UGC 活動是不是漲粉不少?」
- 「如何製作網頁?」
- 「用 Wix 還是 WordPress?」
- 「原來要注意這些東西,我也要做個網站嗎?」
- 「還有呢?我要寫文章嗎?」
- 「你可以幫手?我用 Google From 可以了。」
當時我有非常詳盡的回答,即使我幾乎以顧問身份解答對方的疑問,最後只有一句:「不用了,我要用免費的。」
有關數位斷捨離:
- 對方:「想知你的數位排毒心得!」
- 我:「我是刪除不必要的電郵開始,清理了二千多封未讀電郵,現在每天也會整理。」
- 對方:「呢樣簡單啦,我都日日清啦。」
- 我:「也是呢~我現在整理的是智慧型手機內的照片,想不到有很多照片。」
- 對方:「我有 50,000 張相,都唔知點清。」
圍繞無印良品商品的對話:
- 對方:「MUJI 的這件東西在哪一年推出?」
- 我:「我不是很清楚呢。」
- 對方:「哪一間分店有?」
- 對方:「你是忠粉,它推出了多少年你應該知道?」
- 對方:「我想買但找不到,你應該知道哪裏有的!」
- 我:「早前我去逛無印良品都沒有看到呢。」
雖然我很喜歡無印良品這個品牌,可是我也只是消費者,怎麼會知道產品的確實推出日期?我並不是無印良品的生產商,也不是市場推廣人員,為什麼期望我可以回答這些事情?即使是無印良品的職員也不一定知道。
還有另一次,也是有關無印良品:
- 對方:「你有這個桌上風扇?」
- 我:「對啊~用 USB 很方便,也可以調節風力。」
- 對方:「完全不好用囉!」
- 我:「嗯⋯沒辦法拆開清洗這一點是不太好。」
- 我:「我會把棉花棒伸進去,慢慢清理扇葉上的灰塵。」
- 對方:「我早就把它丟掉啦!完全無法洗囉!壞掉了!」
為什麼要不斷否定我所說的話?
不久之後,因為對方說了某一句說話成為導火線,讓我決定不得不無視對方,或許因為這個原因對方開始懷恨在心,做出下列的網絡欺凌行為。
網絡欺凌的行為:
- 蓄意抹黑:對其他整理收納師散播負面謠傳、滿口歪理,假裝自己受害者
- 惡意攻擊:多次在 Instagram 限時動態內,指名道姓地惡意攻擊及抹黑,內容並非事實
- 抄襲:模仿我的 Instagram Bio 內容和限動精選的設計,沒有創新只會仿效別人
- 騷擾:利用分身帳號作出騷擾行為,包括情緒勒索,嚴重影響本人生活、情緒受困
- 事件發生日期:2020 年 2 月~2021 年 7 月
- 我正式從這件事走出來:2022 年 10 月
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,恐懼人群、不願外出,除了利用文字在部落格表達自己的想法,我無法和陌生人面對面正常交流,無法與別人四目交投,甚至電話交談也無法做到。
站在對方的角度客觀思考、接受、改善,接納意見,同理心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,讓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。可惜的是,網絡上大量不負責任的惡意評論、攻擊、抹黑,在這裏引用玄學家龍震天在網誌分享過的一段說話:「如果一個人立心不喜歡你,無論你做甚麼他都會覺得你有問題的。」
同理心,也可以說成換位思考、易地而處,或者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。
說到換位思考,就是這幾字,對方在 2021 年 4 月在 Instagram 限時動態公審:
- 惡意攻擊的地點:Instagram 限時動態
- 內容:對方在影片使用「換位思考」這幾個字,我的文章標題也有用,所以我抄襲了對方
- 事實:這個詞語相當普遍,我沒有看過對方提及的影片,也不感興趣
因為對方指名道姓,為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,我也決定公開回應:「只要在 Google 搜尋便會發現高達 64,400,000 個『換位思考』的搜尋結果。」我沒有提及加害者的名字,也沒有提及以前受到的情緒勒索,只看事實,每一位讀者也明白事理。但是,我卻發現擁有相似經歷的創作者也非常多,大家不約而同受到這一位整理收納師的騷擾。
當我公開回應後,我收到很多創作者的經歷,他們不約而同遇到相似的情況:
- 「佢已經唔係第一次攻擊人,你要小心啲佢⋯」
- 「佢係好鍾意攻擊人🤡🤡」
- 「都係有啲 fans cap 比我睇我先知,所以唔駛理佢😂」
- 「佢可能就係想引你注意要你覆佢🤣🤣🤣」
- 「我有印象有個極簡朋友之前都試過有 hater 同佢爭論咗好耐🌚」
- 「又係捉住啲字眼拗一輪」
對於換位思考這幾個字,讀者們分享的想法:
- 「換位思考同易地而處係咪都差唔多意思咋?!」
- 「我理解就係咁樣,其實呢啲道理由細到大都聽過,都唔明有咩咁需要攻擊人🌚」
- 「希望佢冇影響到你心情啦~」
- 「你都係分享自己嘢,完全冇爭議,冇諗過咁都可以攻擊」
- 「希望對方會收斂啦」
- 「似乎係自己冇其他人咁有本事,於是攻擊優秀嘅人扮自己有見地😤」
讀者們的建議,也許對每一位有所幫助:
- 「唔好理嗰啲 attention seeking 嘅人😅🤣」
- 「唔駛理啲無謂人 斷捨離就係要斷咗啲無謂人 同負能量🧡🧡🧡」
- 「有 hater 代表你有啲嘢做得叻🤣👍 你 tune 得到,無介意就醒目啦!👏🏻👏🏻👏🏻」
- 「我是台灣人 看你的 ig 一段時間了 謝謝你一直分享很棒的資訊」
- 「總人是有人眼紅 故意找麻煩 但很多人喜歡你的 加油💪🏻」
我們成為對方的假想敵,衷心希望不會有下一位受害者,我仍然相信網絡世界還有很多帶着善意的人。另一方面,看到讀者們的支持和鼓勵說話,也深切感受到讀者們的人情味,多虧了每一位相信和支持,到現在還是覺得非常感動,非常感謝每一位的鼓勵和支持。
幸好的是,在限時動態公開我的經歷後,受到讀者和創作者們的鼓勵,我漸漸走出陰霾。
就像剛才在文章提及,我在 2022 年 10 月正式在受困的情緒中走出來,因為一直以來分享這件事,無論是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二次傷害,要由頭到尾紀錄事發經過,我真的沒辦法一次就把文章寫好。在事件過去一年多,才在這篇文章寫下最完整的感想。之前,每一次為文章寫補充內容我都會情緒低落,長時間感到不開心,這次寫完補充內容終於沒有這個感覺,除了有明白事理的讀者之外,把事發經過寫成文章也可以幫助到紓發情緒,終於走出被網絡欺凌的陰霾,希望這個愉快的心境可以保持下去。
要寫成文章,就必須回想發生了什麼事,整理當時發生的事實。在整理的過程中,心情也會平靜下來。
枡野俊明
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,我相信支持你的人有很多,不要被極少數人影響你的心情和生活,不必獨自忍受。我們任何一方都有發表任何想法和立場的權利。受到不公平對待,通常加害者們只會欺負比自己弱小的人,即使被欺凌卻沒有勇氣站出來為自己發聲,心底裏也不能認同加害者的行動,被他或她欺負不是理所當然的。佐佐木典士曾說過:「只要拉低別人的價值就能讓自己安心,同時肯定自己的價值。這就是批評的本質。當一個人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,很可能採取偏激的行為。為了肯定自我價值,人會對比自己弱小的人出手。」即是踩人上位。只會批評別人來抬高自己價值,其實是突顯他們的焦慮與不安。
任何人身攻擊、無中生有或太主觀的言論真的不用太上心。如果是身邊的朋友,真正的友誼應該是充滿信任、互相幫助、樂意互相傾訴埋藏內心的感受,難道「因為他或她到處散播你的謠言,令每個人都覺得你的人格有問題,其實他或她是真心把你當作朋友?」不合乎邏輯吧。
閱歷稍微豐富了,我便明白清者自清的道理,無謂花時間與價值觀不同的人爭論,或者,面對負面批評的基本態度,是我們可以選擇公開回應、澄清。假如內容創作者在社群媒體發佈貼文的日子不短,讀者們有明辨是非的能力,或多或少會了解內容創作者的為人,可以由讀者自行作出判斷,不會受謠言煽動,因為「Time will prove everything」。
我們不能助長加害者進行網絡欺凌,即使被一小撮人討厭,「其實還是有很多人喜歡自己的」這句來自台灣的讀者的話,讓我深刻地牢記在心裏。遇到無理取鬧的事情我們可以選擇修飾自己的情緒,不必帶着情緒回應對方,你想無視他們也是人之常情。陌生人不會必然對你好,有支持你的人自然有反對的聲音,並不需要所有人都認同自己。曾經聽到一位老伯伯教導孩子,他說出《增廣賢文·上集》的內容:「誰人背後無人說,哪個人前不說人。」意思是無需在意別人的批評,我們也控制不了他人的嘴巴,道不同不相為謀,只要做好自己本份。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