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0/20 法則無人不曉、無所不在,有多少人確切了解如何運作呢?這個法則主張的是少數投入導致多數結果,所得的回報或結果,來自少部份的投入或原因,當中的因果關係並不平衡。這樣的解釋貌似空泛,難似理解如何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幸好的是,這本書內有大量例子證實這個理論,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讀者介紹 80/20 法則。
從日常生活開始蒐集資訊、反思和回顧,然後重新啟動
80% 的成果,來自於你所花的 20% 時間
《80/20法則》有既定公式,以下引用書中所提供的例子:
- 80% 產出來自 20% 投入
- 80% 結果來自 20% 原因
- 80% 報酬來自 20% 努力
基於以上的公式,啟發了我創作這句話:
- 20% 不常用的物件,佔據家中約 80% 空間
在家中堆積不常用的物件是原因,結果是導致家中沒有空間,看起來只是少量的物品,但是它們佔據的空間遠超我們的想像。既然如此,我們花更多心機和時間處理「20% 不常用的物件」就可以了。無法輕易丟掉的東西,是一直困擾我們的難題,運用 80/20 法則可以提升效率。
這個法則除了應用在日常生活中,事實上,它對經濟和社會帶來更深遠的影響。舉例來說,80% 的財富由 20% 的人所擁有,更有趣的是,這個不平衡的法則會不斷重複,而且有不同的數據和研究證實這個理論,例如人口統計、書籍和文獻。即使過去有多個理論或研究,在這本書內統一稱為 80/20 法則。
應用在電腦系統的 80/20 法則,提升生產力、改善生活
早在 60 至 70 年代,IBM 公司發現 80/20 法則運用在電腦系統,有 80% 的電腦執行時間,花在 20% 的執行指令,當時大部份電腦專家都熟悉這個法則,所以他們所製造的電腦速度更快、效率便高。
這麼一來,我們就可以理解 80% 電腦硬件的價值,來自 20% 的主要零件;網站內 20% 的文章,佔據了整個網站的 80% 流量。原來這個法則這麼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,讓我感到很有趣。可惜的是,我們難以去除浪費時間和資源的 20% 產品。
所有付出和回報並不是對等,即使我們先入為主地認為付出了多少,就應該收獲到多少,事實卻並非如此。80/20 法則主張因果並不相等,提醒我們可能與想像中有出入,結果是以不平衡的模式出現。只要真正理解 80/20 法則的應用模式,就可以讓生活或工作得到大幅改善。當中提及「80/20 法則認為,只要我們能讓那些低生產力的投入,變成高生產力的投入,那麼生產可就不只是增加而已,更能達到倍增。」
有效的 80/20 成功法則,代表「關鍵少數」的力量
除了 80/20 法則的基本理論之外,這本書的第二部份與第三部份分別介紹如何運用、如何提升工作效率與個人生活。另外,因為我所購買的是新版《80/20法則》,新增的第四部份講述網絡議題。而且作者提到通常不會恰好是 80/20,有時可能稍為高或低,例如 80% 的利潤來自 15% 的產品,數目總和並非 100%。但是,呈現 50/50 的比例為極少數情況。然而,80/20 法則有兩種實踐方法,包括 80/20 分析和 80/20 思考。
其中一個例子,是當一間公司的 80% 利潤來自 20% 客戶,便應該把注意力放在這些客戶上,包括與他們發展長期合作。另外,如果公司的 80% 利潤來自 20% 的產品,就應該努力推銷利潤更高的產品。重點是「想要有效改變行為,就得關注最重要的百分之二十因素。」對於 80/20 思考法的運用方法,以下列出重點:
- 假設投入與產出存在不平衡的關係
- 估計與推算當中的關係
- 尋找少數事物並忽略不重要的事物
這個概念可以應用在生產的品質控制、資訊革命。
在最後一個章節,作者引用讀者的評論,內容大約是讀者提出反對意見,認為作者廢話一堆,對於某部份議題並不熟悉,提出只要看過這本書的 20% 內容,你就可以輕鬆掌握 80% 的有用情報。但是,作者解釋如果這本書對他很重要,自然而然會讀完整本書,雖然掌握 20% 的內容很有效率,卻不會很有成效。因為沒有相對不重要的部份,就無法突顯最美好的部份。
總括而言,80/20 法則除了用於商業,也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,以最低限度的開支或資源取得最好的結果。書中有大量例子和引證,證明如何有效運用這個法則,說明這個模式一直重複出現。有部份例子與我完全沒有共鳴,閱讀時感到非常沉悶,可是為了更深入理解它的原理,還是硬着頭皮繼續看,深怕錯過了重要的關鍵因素,但是我也認同需要這些不太重要的內容。有趣的是,在每一個章節的末段,都會介紹之後的章節主要內容、重要關鍵,讓讀者一直看下去。
如果公司發展遇到瓶頸,或是開源節流減低成本,希望找到方法重新規劃公司的經營方針,你便可以透過這本書找到更好的答案。即使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,希望培養興趣愛好,你也可以善用這個概念找出真正對自己有幫助的事物。
更多閱讀筆記:basicand.com/book-revie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