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 1995 年後出生的人,都在智慧型手機的陪伴下成長,還沒有上中學就擁有 IG,也很喜歡 Snapchat 的狗狗濾鏡功能,而且跟上 Snapstreaks 攸關重要,他們是心理學教授 Jean M. Twenge 在《i世代報告》這本書中提出的「i世代」(iGen)。除此之外,因為世代差異,每個世代的行為與思考方式截然不同,與不同的受眾便要用不同的語言傳遞信息,這是我對這個題材感興趣的原因。而且,除了 iGen 的資料外還有千禧世代、X 世代和嬰兒潮世代的篇幅。
與過去的世代差異很大!但我們正正與 iGen 共同經歷相同的事
書中有一項測試,回答 15 題問題後可以得出你有多少 iGen 的特徵,認真回答後我的分數是 11 分,根據作者所說分數愈高,無論在行為、觀念或態度上都愈接近 iGen。對我來說,雖然小時候有需要學習使用電腦,然而可以隨時上網的時代佔據了大部份時間。正如作者所說,「當我寫作《Me世代》這本關於千禧世代的著作時,我的年紀只比寫作對象稍長一些,並與他們共同經歷許多相同的文化現象。」
網際網絡誕生的年份在 1995 年,即使對千禧世代或以前的人們來說,智慧型手機不是與生俱來的產物,但是對 iGen 來說像是呼吸般自然的事。作者參考了很多專業人員的數據調查,觀察不同世代的人在相同年齡的情況,所以書中所說的內容完全有根有據,而整本書的結構是分析 10 個 iGen 的重要關鍵。
不要急着長大、適婚年齡推遲,是 iGen 成長遲緩的象徵
其中一項明顯的特徵是,他們經常在父母的陪伴下外出,例如看電影。我相信這項是真的,但所指的父母陪伴,也可以是指與兄弟姊妹等家庭成員一起外出,但是,這些事應該不會發生在我身上,因為更年輕的我很喜歡獨自外出,享受一個人的時光。
作者提到「1960 年代,女性首次結婚的年齡中位數為 20 歲。」而且有 9% 已育有子女。可以這樣說,結婚與生仔育女的確是比較遙遠的目標,很多年後我們才需要面對的問題,現在不用想這麼多,尤其在香港。另一方面,作者指每個世代的變化不需判定是好是壞,而且適應文化的結果。
另外,打暑期工的青少年也有下降的跡象。回想起來,我也不急於找暑期工,放假的時候都是發呆和看電視,放假就應該什麼都不做。基本上,對於作者透過訪談取得的論證大部份都有共鳴感,因為她也說到,這一場「成長的變化」並非在 iGen 的世代才開始,由在 90 年代的 X 世代青年已經開始把一切與成長有關的行為推遲,包括就業、結婚和生育。
然而,作者經過多方面的論證,把原因指向智慧型手機。
不再親身與他人互動,只要長時間盯着螢幕看
你會在睡覺時為手機充電嗎?剛剛提到智慧型手機的問題,它除了會對心理造成影響,也會構成危險。如果你也在睡覺時充電,甚至把手機收藏在枕頭下,是時候改變習慣了,因為手機電池自燃問題會威脅生命。
在書中提到,一項調查發現青少年平均一天使用 6 小時在新媒體。開始數位斷捨離前,我也有相同的情況,使用 IG 的時間已經佔了 3 小時,還未計算上網和玩遊戲的時間,如何控制螢幕使用時間可以參考另一篇文章。作者有所多訪談說到社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、形成行為上癮的原因,還有男女比例的情況。「i世代花更多時間上網、發訊息,而花在傳統媒體如雜誌、書籍和電視的時間則大幅變少了。」
每個 iGen 的重要關鍵都有關聯,例如上網時間和親身互動。取而代之的是在社群媒體的線上交流。「針對三個年齡層做調查的四個資料集都指出,i世代青少年較不願參與任何一項面對面的社交活動。這些消失的互動,包括了小團體或與朋友相處的一對一活動,以及參加派對等較大的團體活動。」在看這本書前,以為自己屬於內向型才會這樣子。而且不止 iGen 會出現這個傾向,即使是與同事用膳的場合,我的經驗是任何年齡層的人都會低頭滑手機,甚至不與在場的人交流。
再者,在社群媒體上看到同學或朋友相約聚會,卻發現沒找自己便會感到被排擠和寂寞,結果變得更加無法放下智慧型手機。現今有一種說法形容「恐懼自己錯過一些東西」的情況:社群恐慌症(Fear of Missing Out,簡稱 FOMO)。
這本書非常適合開發新產品的品牌,尤其對象是 iGen,無論是日用品、應用程式的新產品,都可以從這本書可以了解大部份 iGen 的思考模式。不過,書中的數據是基於美國的人口調查,如果直接應用在香港市場會出現誤差,但是書中引用大量有規模的大型調查資訊,仍然可以當作市場調查的主要方向。總括而言,可以獲得新的啟發、新的思維,值得一看。
再者,如果你的孩子出生於 1995 至 2012 年間,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與他們的相處方法,了解這個世代的孩子正在面對哪些問題,他們或許不會直接告訴你,向你求助,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何會這樣子。即使你想為他們做些什麼,但是你一直被蒙在鼓裡,理想的情況是發生問題前找到他們間接發出的警號,例如心理健康問題,這方面在書本的結論章節會詳細講解如何應對。
另一方面,因為我在看這本書之前已閱讀《深度數位大掃除》,比較能夠控制社群媒體的使用時間,對於作者在這本書對智慧型手機的說法沒那麼深刻,因為已經看過類似的論點。反而,在《i世代報告》這本書中除了使用社群媒體的建議,也有對睡眠質素的見解,自從可以隨時上網的手機誕生以來,有很多對青少年造成影響的真實案例,比較全面探討數位科技。
延伸閱讀: